[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教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防治”的指示精神,快速组织部署高校开展应急攻关。高校科研人员围绕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集中攻关,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全面服务疫情防控需要,产出了一批阶段性的成果,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科学防治;科技攻关;生物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教育部积极组织、广泛动员,高校迅速行动,依托附属临床医院,发挥人才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防治”的指示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多次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工作十六字要求。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防治”,为我们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提供了重要指导。
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要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组织动员全国科研工作者参与疫情防控方面的科研攻关,推动相关数据和病例资料的开放共享,加快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要加强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教育部和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围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确定的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等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有百余所高校、万余名科研骨干投入到此次疫情防控应急攻关工作中。
快速组织部署高校开展应急攻关
部署应急攻关,组织高校积极承担国家任务。教育部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成员单位,春节期间,加紧组织20余所有优势高校,特别是前期建设的新药创制集成攻关大平台、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生命科学领域前沿科学中心、医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基地,瞄准疫情防控科技需求,快速启动一批应急项目,部分获得了国务院联防联控科研攻关组立项支持。
全面动员组织,引导高校主动作为加快攻关。2020年2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挥创新优势,立即行动,主动作为,加快开展科研攻关。一方面聚焦当前急需,围绕病毒检测、疫苗研制、药物研发等尽快产出实际有效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布局,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致病机理、传播力和传播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强调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坚守科研初心,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防止疫情蔓延、有效治疗疾病为第一目标,尽快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控制疫情和战胜疾病中。
整合多方资源,加强科研攻关条件保障。在财政部支持下,教育部组织高校统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双一流”建设经费等资源,积极开拓企业合作渠道,自主设立应急专项,资助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余所高校设立了应急专项。清华大学设立“春风基金”,首期投入5000万元,支持跨学科开展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四川大学启动应急科研项目48项,已投入经费3000万元。厦门大学从学校“双一流”建设经费中划拨专款1500万元,设立“新冠病毒防治科研攻关专项基金”。浙江大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联合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面向全国征集和资助应急项目。
系列攻关成果有力支撑科技战“疫”
经过持续奋战,高校科研人员围绕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集中攻关,同时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全面服务疫情防控需要,产出了一批阶段性的成果。
1.研发检测试剂,引领检测技术升级换代
教育部重点组织23所高校从核酸、抗原、抗体检测的不同技术路线开展持续攻关。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企业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全自动封闭检测平台及pcr检测试剂盒,第一批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并投入临床一线使用。同时根据防控需要,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研发出多病原检测产品,可同时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多种呼吸道病毒;重庆医科大学研发出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抗体检测产品;四川大学研发抗体检测试剂盒,只需采集1滴指血,10分钟内即可凭肉眼完成检测。据统计,高校已经有8项核心技术与企业合作转化形成检测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审批并投入使用。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一系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通过了欧盟、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际认证,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使用,仅四川大学研发的检测试剂盒已收到国内外订单逾千万份。
2.加快药物研发,新老药中西医多方探索
一方面是老药新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10余所高校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式筛选出一批潜在抑制剂,部分已被证实具有临床治疗效果。中山大学率先提出磷酸氯喹治疗方案;浙江大学经筛选和体外细胞实验,提出阿比朵尔有较好的抗新冠病毒效果,两种药物均入选第六版、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率先提出中医药进方舱,取得良好效果并迅速推广到各方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咖啡”金叶败毒颗粒、“协和红茶”中药复方药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新药研制,高校以抗体药物作为主攻方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已经从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体,正加紧探索抗体治疗的新途径。
3.多条路线并行,集中优势力量加快疫苗攻关
教育部从春节期间开始就动员有研究优势的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快马加鞭,全力以赴,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4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目前高校各技术路线攻关都在稳步推进,先后开展了动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陆续完成临床前研究,准备申请临床试验。
4.探索治疗手段,科技支撑危重病患救治
同济大学开展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的随机、开放、干预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患者在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综合指标改善明显,在临床上可以看到肺部病灶好转,呼吸功能得以改善。浙江大学开展人工肝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研究,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呼吸机支持的平均天数和icu监护的平均时间明显减少,肺部ct检查明显改善,能够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5.发挥学科优势,高校全方位服务科技战“疫”
高校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在数据模型预测分析、医用智能机器人、医疗垃圾处理、心理疏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人工智能助力抗疫一线。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小护士”智能机器人,服务武汉汉阳方舱医院。武汉大学研制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小珈”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上岗工作。湖南大学研制的双臂协作辅助诊疗机器人、智能消毒与巡检机器人、配药检测机器人等已在长沙投入临床使用。
技术创新助力安全防护。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生产企业迅速试制完成“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已用于武汉医院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其与企业联合研制的“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投入武汉防疫一线使用,每日可以焚烧、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5吨。华中科技大学为解决疫情防控初期口罩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一周内就为多家企业设计出80多条高速全自动平面式口罩生产线,并很快投入生产。
心理疏导开展暖心战“疫”。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等心理健康手册。依托青少年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搭建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汇聚了1200多所高校和其他机构的专业咨询师志愿者4000余位,为湖北省及武汉市防疫工作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公安干警及安保人员提供精准心理援助。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主要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教育部将组织高校加强保障,加快攻关。一是组织高校完成好已承担的攻关项目,特别是全力加快推进疫苗研制攻关任务。二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鼓励高校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并在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领域开展合作。三是加快开展流行病学的研究,包括无症状感染者、人畜共患病、病毒溯源等,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四是加强对疫情的数据模型预测分析,为疫情发展趋势研判提供支撑。
加快推进建设高校生物安全创新体系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突显了生物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此次疫情防控工作,要以此为契机,着眼长远,谋划布局。高校在生物安全研究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全面的学科布局,在生物安全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加快推进高校生物安全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生物安全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高校生物安全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高校生物安全创新能力、培育生物安全重大项目、加强高校生物安全管理等,支持保障国家生物安全。二是鼓励高校针对冠状病毒致病机理、传播力和传播机制等问题,持续开展深入基础研究,并在2020年创新基地布局上将重症治疗、麻醉、感染等作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支持。三是高校要主动培育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争取尽快通过审批,并获得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授权。四是加强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安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
【作者雷朝滋: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原载2020年第1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凯发真人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凯发真人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